14日,阿桑奇获得保释资格后透过警车玻璃向支持者打手势。
获得保释资格仅两个小时后,“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就失去了自由身。据英国媒体15日报道,由于瑞典检察机关决定对阿桑奇获保释一事进行上诉,伦敦一家法院14日要求阿桑奇重返监狱等待高等法院的裁决。
律师批英法庭如同作秀
当地时间14日,伦敦威斯敏斯特区治安法庭就是否允许“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保释一事举行听证会。阿桑奇律师团提出保释申请,并提供20万英镑(约合31.6万美元)的保证金后,法官霍华德里德尔宣布给予阿桑奇保释,这意味着直到2011年1月11日举行下一次听证会前,阿桑奇都是“自由身”。
但作出决定仅仅两个小时后,法官里德尔又宣布阿桑奇必须回到监狱中,因为瑞典检察机关的代表对法庭判决不满,将在48小时内提出上诉。在这期间,阿桑奇将处于被警方看管的状态。
阿桑奇在听到法官的决定后,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说了句“我明白了”。之后就被安保人员带回了监狱。阿桑奇的律师马克斯蒂芬斯称法庭的做法就如同作秀,甚至是一场闹剧。
瑞典忧阿桑奇潜逃
根据法官此前作出的决定,阿桑奇在保释期间,必须满足很多苛刻的条件。他获得保释后将居住在伦敦东部萨福克郡一个熟人的家中,此人是英军退休军官。这名军官称赞阿桑奇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正直的人”。获得保释的条件是,阿桑奇必须佩戴电子跟踪装置,每晚向警方报到,不能随便在晚上出门等。
代表瑞典检方的律师吉玛林德菲尔德表示,之所以要上诉,是因为阿桑奇在保释期间仍有逃跑的可能。英国高等法院将审理瑞典检察机关的上诉申请。按照英国媒体的报道,英国高等法院将在当地时间16日决定是否可以保释阿桑奇。
保释金只能用现金
目前,困扰阿桑奇律师的除了法庭的判决之外,还有保释金问题。据悉,除20万英镑的保释金外,英国警方还要求阿桑奇支付另外4万英镑的保证金。
由于外部压力,国际知名的信用卡公司维萨卡和万事达卡等都已中断了与“维基解密”的联系,这意味着阿桑奇的保释金不能以信用卡刷卡的形式来支付,只能用现金交付。阿桑奇的律师斯蒂芬斯抱怨说,“我们必须带着20万英镑的现金出庭,这不是个小数目。”斯蒂芬斯表示,目前他们已经从银行中取出10万英镑现金,剩下的保释金他们将尽快交给法官。不过,斯蒂芬斯对这种不方便的交易行为颇感无奈。“要知道,即使富人也不会带这么多钱出门。”
'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
14日,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法院法官同意了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律师团队呼吁给予阿桑奇保释的请求。
保释金31.5万美元 (编辑注:据其他多家媒体报道,需支付的保证金为24万英镑,即约合38万美元)
在听证会上,阿桑奇的律师团队称,阿桑奇自首是想获得问讯的机会,以便获得清白。法官对此表示认可。
一些人权组织和知名人士为阿桑奇支付了约31.5万美元的保释金。据悉,保释只有20多天,直到下次庭审的日期———2011年的1月11日。
法庭指定一人专门负责在保释期间“看管”阿桑奇。保释后,阿桑奇将在一位名为瓦格汗史密斯的前英军高官的房子内居住。该房距伦敦警察局只有数英里。
此外,保释期间,阿桑奇要遵守一些规定,比如上交自己的护照,并且不能申请国际旅行文件等。
狱内与母亲通话
阿桑奇日前指责国际知名的维萨卡公司、万事达卡公司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
上周,阿桑奇被英国警方拘捕,目前正在伦敦的监狱内度日。不过,他坚决否认瑞典警方对其犯有强奸罪和性骚扰的指控。
在监狱内,阿桑奇用手机与其母亲克里斯蒂娜通话,并对维基解密的信用卡账户被封表示愤怒。
阿桑奇称维基解密将继续公布更多涉及美国外交的秘密文件。
13日,克里斯蒂娜将与阿桑奇的通话整理成文字,交给了一家澳大利亚媒体。
在两人的通话中,阿桑奇谴责了美国政府和国际知名的信用卡公司。他说:“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了,维萨卡公司、万事达卡和其他信用卡公司,已成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
自称“信念坚定”
阿桑奇呼吁全世界都要保护他所从事的事业以及维基解密的人员,使之免受非法和不道德的指控。
有媒体称,此前,维萨卡公司和万事达卡等公司在美国官方的压力下,已中止了同维基解密的合作。此举引发了黑客对相关信用卡公司网站的入侵。
阿桑奇的律师马克斯蒂芬斯称,虽然阿桑奇对这些信用卡公司的做法很不满,但也不赞同黑客的攻击行为。
在同母亲的谈话中,阿桑奇说:“我的信念是坚定的,我仍然忠于我所表达的观点。目前的环境也不能让我有所动摇。”
据称不能看报
律师透露,尽管阿桑奇可以用手机同家人通话,但他的大部分时间并不自由。
有消息称,阿桑奇被单独关押。他被禁止看报,也不能看电视,还不能接触其他新闻来源,更不能发送电子邮件。
' />维基解密创始人朱立安·阿桑奇
北京时间12月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维基解密创始人朱立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周二将在英国伦敦出庭,就是否向瑞典引渡事宜接受聆讯。英国首相办公室周一表示,担心政府网站受到维基解密黑客支持者的攻击。
英国首相办公室周一称,国家安全顾问皮特里克兹(Peter Ricketts)已向政府各部门发出预警,称政府网站有可能成为网络“黑客激进分子”的攻击目标。
此前,万事达卡和PayPal支付平台网站遭到黑客攻击,网站一度陷入瘫痪。有黑客声称对此事负责,称攻击行动是为了表达对维基解密的支持,万事达卡和PayPal均于此前关闭了维基解密的帐户。
英国政府担心,周二的聆讯有可能会激发激进黑客分子向政府网站发起攻击。
卡梅伦办公室表示,担心部分用于申报税收和申请保险的网站受到攻击,因为上述网站存储大量个人信息。
(来源:腾讯)
' />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介绍说,“OpenLeaks”的员工此前都曾在“维基揭秘”工作,但他们都对阿桑奇经营“维基揭秘”的方式感到不满,所以如今一起创立了“Openleaks”。
“事实上,阿桑奇削弱了‘维基揭秘’的实力,这个网站的运行过分地依靠他个人的力量了,” 伯格12日在接受瑞典电视台的采访时说。
伯格强调,他的网站的经营理念和“维基揭秘”完全不同。“‘OpenLeaks’将不会直接发布信息,而是先取得信息再交由他人发布。”
他说,阿桑奇的“维基揭秘”网站就做两件事情:一是先从匿名泄密者那里得到秘密信息,然后就是将信息发布在一个未经审查的网站上。因为不满网站的运作方式和阿桑奇的独断专行,伯格在今年9月离开了“维基揭秘”。在目睹了“维基揭秘”因为泄露机密文件而在全球引起巨大争议后,伯格觉得有必要改变这种经营模式。
“‘OpenLeaks’允许泄密者指定任何一家媒体或非政府组织,然后再由指定媒体或组织对所提交信息进行审查、编辑和发表。丹尼尔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使‘OpenLeaks’做到和‘维基揭秘’一样透明,但又不会招致政治风暴和法律压力。”伯格说。
阿桑奇曾在采访中谈到,“维基揭秘”会选择那些“最夺人眼球”的材料予以公开。但伯格表示,这种做法容易使“维基揭秘”政治化、主观化。“‘OpenLeaks’只是想成为一个中立的管道,只有这样网站才能持续发展。”
有媒体称“OpenLeaks”是“维基揭秘”网站的“竞争对手”,伯格觉得那是误解。“‘OpenLeaks’与‘维基揭秘’从根本上就不同,没有竞争关系。”
阿桑奇上个月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两个网站之间不存在竞争。“泄密的源头相当多,这类网站的出现实际上是在保护‘维基揭秘’。”
(据中国日报)
' />阿桑奇具备好莱坞编剧所喜爱的所有特质:绝不完美的生活经历、技术天才的头脑、执拗的个性、以及唐吉诃德式的好斗精神。世界各地的媒体给阿桑奇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从“言论自由的斗士”到“反社会的揭密者”甚至“狂妄自大的机密信息贩子”。
这个来自澳大利亚经济并不发达地区的小镇男孩,是如何长成为今天的阿桑奇的?
阿桑奇的成长经历十分复杂。他的母亲克里丝汀·阿桑奇是那种被人们称为“离经叛道”的女性。在阿桑奇小的时候,曾跟随克里丝汀在昆兰士北部一个名叫“磁力岛”的地方生活。那个时候,“磁力岛”聚居着许多嬉皮士。克里斯汀带着孩子住在租金很便宜的房子里,每天穿着绿色的比基尼在树下作画。而跟在她身边的阿桑奇,是一个安静、害羞、不愿与人交谈的小男孩。
阿桑奇的许多朋友说,阿桑奇宁愿与机器打交道,也不太愿意与人交谈。这或许与他童年时动荡不安的生活有关。在14岁以前,阿桑奇跟随母亲搬过37次家。克里丝汀还拒绝送阿桑奇去学校接受教育,原因是她认为:“学校教育会培养孩子对权威的不健康的尊重,阻碍孩子自由意志的生长”。
“自由生长”的阿桑奇似乎确实对“边界”缺乏尊重。自从13岁开始进入互联网世界,阿桑奇就“剑走偏锋”。他多次闯入别人的网络,并在20岁那年因为黑客加拿大北电公司的网络,而被澳大利亚联邦警察抓进了监狱。这场官司打了整整4年。后来,法官因为爱惜阿桑奇的才华,又考虑到他特殊的个人成长背景,决定让他与北电公司达成和解,使他免于牢狱之灾。
那场官司对阿桑奇来说一定影响巨大。短短几年间,他的一头黑褐色的头发全部变成了白色。即使在近20年后的今天,阿桑奇依然表示,对于黑客行为“必须十分谨慎”。
阿桑奇对于新闻和技术有着同样的热情。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在欧洲、非洲、亚洲、北美等地都呆过,但从事的行业,则不是新闻就是计算机安全。所以,当2006年12月创立“维基解密”网站时,阿桑奇把这个网站定义为一家“新闻机构”。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维基解密”开疆拓土,走到了前人没有到过的地方。这些地方是禁区还是进步的前沿?至少在目前阶段,人们还无法做出判断。
首先,“维基解密”和阿桑奇会重新定义“新闻”吗?自从“新闻”诞生以来,它的基本形态就是通过“媒体”向“大众”散播。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对新闻素材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呈现在大众面前。新媒体的出现,开始改变“新闻”的生产、传播程序;而“维基解密”做得更加彻底。
在被捕前几小时写给《澳大利亚人报》的长文中,阿桑奇提出了“以科技为基础的新闻(Scientific News)”这一概念。阿桑奇的理念是,当人们从传统媒体看到一条经过记者理整和加工过的新闻后,他们可以来到维基解密的网站,查看记者所凭据的原始材料,从而判断记者的报道是否符合事实。
维基解密是什么?它自称是一个新闻机构。与传统的新闻机构不同,这个新闻机构发明了一整套系统,用以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密材料,这个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护泄密者,使他们不被追踪到。然后,维基解密将这些机密材料公布出来,供人们自由查阅。
面对这些机密材料的巨大诱惑,一位美国记者说: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他得到了阿桑奇所掌握的机密材料,他会忍住不看吗?他会忍住不在第一时间把这些机密报道出来吗?至少从目前看,包括《纽约时报》《卫报》等大报在内的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他们从维基解密获得的材料。
其二,阿桑奇和“维基解密”所做的事情,会改变“外交”的定义吗?
一位美国评论员写道:“作为‘文明’的一个最古老而且最佳的方案,所有的国家决定在彼此的首都给予其他国家小小一块‘飞地(注:这里指使馆)’,并为这些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飞地’提供某些特殊的不受约束的权力”。但通过公开美国25万份机密外交电报,“维基解密”向传统外交提出了挑战:如果外交官们知道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也许会在某一天,在某一个网站上被公布出来,那么外交还会是今天意义上的外交吗?
一位澳大利亚媒体评论员说,在过去,新闻记者会因为要揭露丑闻、或是寻求正义,而去发掘和公开一些机密的信息;但今天,可能只是因为某些信息是“机密的”,“维基解密”就去公开它。这将足以改变政治和外交的运行方式。
最后,阿桑奇打开的这个魔盒,会成为今后千万个网站模仿的对象吗?我们已经看到了互联网世界模式复制的速度。今后,会不会有网站走得更远?何处是它们的边界?这种揭密行动本身,是否足以自证其正义性?如果一个媒体真的掌握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谁又来监管它,又如何保证它的影响力不被滥用?
' />